柴胡清肝黄芩栀,
归芍川芎生地调;
连翘牛蒡甘草入,
肝经郁火服之消。
另:
柴胡清肝治肝疳,银柴山栀胡黄连;
生地赤芍龙胆草,连翘青皮草同煎。
灯心竹叶水为引,痈疽疮疡肝火消。
以下是结合《医宗金鉴》及中医经典理论对柴胡清肝汤的方解,从组方思路、药物配伍、经典依据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:
一、组方思路与核心病机经典依据《医宗金鉴》提出:“肝为刚脏,体阴而用阳,郁则化火,火炽则伤阴。”柴胡清肝汤主治肝经郁火证,其病机为:
肝气郁结(气机不畅,胁痛、烦躁);
郁久化火(口苦咽干、目赤肿痛);
火毒上攻(头面疮疡、耳痛流脓);
血虚失养(阴血不足,火灼更甚,形成虚实夹杂)。
二、药物配伍与方义解析1. 君药:柴胡、黄芩柴胡(辛凉)
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心腹肠胃中结气,推陈致新。”
作用:疏肝解郁,透散肝经郁火,引诸药入肝经。
黄芩(苦寒)
《本草纲目》:“泻肝胆实火,除湿热。”
作用:清肝胆实火,与柴胡配伍,一散一清,疏清并用(仿小柴胡汤“和解少阳”之法)。
2. 臣药:栀子、连翘、牛蒡子栀子(苦寒)
《伤寒论》栀子豉汤用其清三焦郁热。
作用:清泻三焦火毒,导热下行,防火邪上炎。
连翘、牛蒡子(辛凉)
《医学心悟》:“连翘散结消肿,牛蒡子疏风解毒。”
作用:清热解毒,散头面热毒(针对目赤、耳痛、疮疡)。
3. 佐药:生地、当归、白芍、川芎生地、当归、白芍
生地:滋阴凉血,防苦寒药伤阴(《景岳全书》云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”)。
当归、白芍:养血柔肝,缓肝急(遵《金匮要略》“肝苦急,急食甘以缓之”)。
川芎(辛温)
《本草汇言》:“上行头目,下调经水,中开郁结。”
作用:活血行气,助柴胡疏肝,兼防血瘀化火。
4. 使药:甘草《伤寒论》甘草“调和诸药,缓急和中”。
作用:调和寒热药性,护胃气,防苦寒伤中。
三、配伍特点(经典法度)疏清结合:柴胡疏肝散郁,黄芩、栀子直折肝火,体现“火郁发之”(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)。
攻补兼施:清火药配伍养血药(生地、当归),防泻火伤阴,契合“肝体阴用阳”理论。
气血同调:柴胡、川芎行气,当归、白芍养血,符合“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”(《黄帝内经》)。
升降相因:柴胡升散郁火,栀子、牛蒡子降火下行,恢复肝气“升发条达”之性。
四、经典加减与临证要点《医宗金鉴》临证指南热毒壅盛:加金银花、野菊花(仿五味消毒饮)。
便秘燥结:加大黄(仿大柴胡汤通腑泻热)。
阴虚明显:加麦冬、玄参(增液汤法)。
禁忌脾虚便溏者慎用(方中苦寒药多易伤脾阳)。
肝火上炎兼肝阳上亢者(如高血压眩晕),需加平肝潜阳药(如石决明、钩藤)。
五、与经典名方对比龙胆泻肝汤(《医方集解》)
同:均清肝胆实火。
异:龙胆泻肝汤重用龙胆草、木通、泽泻,侧重泻湿热(治下焦湿热);柴胡清肝汤侧重疏肝郁、养肝血(治上焦火毒兼血虚)。
丹栀逍遥散(《内科摘要》)
同:疏肝清热。
异:丹栀逍遥散健脾养血力强,主治肝郁脾虚化火;柴胡清肝汤清热解毒力胜,主攻火毒上炎。
六、总结柴胡清肝汤深合**“清肝不忘疏肝,泻火兼顾养阴”**的经典法度,体现了清代医家对肝病“郁、火、毒、虚”复合病机的深刻认识。临床应用时需紧扣“肝经郁火、兼有血虚”的核心病机,灵活加减,方能效如桴鼓。
以下是结合《外科正宗》原文及历代医家对方剂柴胡清肝汤的论述与解析:
一、《外科正宗》原文引用组成川芎、当归、白芍、生地黄、柴胡、黄芩、山栀、天花粉、防风、牛蒡子、连翘、甘草节各3克。
制法与用法用水400毫升,煎至320毫升,空腹时服。
主治“养血清火,疏肝散结。主血虚火动,肝气郁结,致患鬓疽,初起尚未成脓者,毋论阴阳表里,俱可服之。”原文强调本方适用于肝经风热、血虚火动导致的疮疡初起(如鬓疽、胁痈),症见红肿热痛、口苦胁痛、脉弦数等。
二、历代医家方论与衍化1. 陈实功(《外科正宗》)组方思路:本方由**四物汤(芎、归、芍、地)合小柴胡汤(柴、芩、草)**加减化裁,加连翘、牛蒡子、防风、天花粉等疏风散热、解毒散结药而成。
核心病机:陈氏认为肝郁化火、血虚失养为鬓疽之根,故以“养血柔肝”与“清泻肝火”并举,体现“治火先治血”的思想。
2. 马培之(《马培之医案》)衍化方:柴胡、黄芩、甘草、南沙参、川草、黑栀。
主治:怒火上升,憎寒恶热,肝胆风热疮疡。
特点:去四物汤养血药,加南沙参滋阴、黑栀凉血,侧重清肝胆实火,适用于热盛阴伤证。
3. 《外科真铨》衍化方:北柴胡、生地、白芍、当归、贝母、牡蛎、连翘、玄参、山甲、金银花等。
主治:少阳胆经郁火凝结之夭疽、锐毒(耳后痈疽)。
特点:加入牡蛎、山甲等软坚散结药,强化消痈排脓之力,体现“结者散之”的治疗原则。
4. 《保婴撮要》柴胡清肝散组成:柴胡、黄芩、人参、川芎、山栀、连翘、桔梗、甘草。
主治:小儿肝经风热或乳母怒火所致疮疡。
特点:配伍人参扶正,桔梗宣肺排脓,适用于儿科体虚兼热毒证。
5. 《医宗金鉴》柴胡清肝散组成:银柴胡、栀子、连翘、生地、胡黄连、赤芍、龙胆草等。
主治:小儿肝疳(疳积化热),症见目赤、耳疮、腹大青筋11。
特点:重用清肝泻火药(如龙胆草、胡黄连),契合儿科“肝常有余”的体质特点。
三、经典配伍解析柴胡+黄芩:
《神农本草经》谓柴胡“推陈致新”,黄芩“泻实火”,二者相配疏肝清热,为和解少阳之经典药对。
四物汤基础:
川芎、当归、白芍、生地养血活血,防苦寒伤阴,体现“肝体阴用阳”理论。
连翘+牛蒡子:
《医学心悟》称其“散结消肿”,针对肝火夹风热上攻头面之疮疡。
四、现代应用与加减淋巴瘤:原方加三棱、莪术活血,仙鹤草、白花蛇舌草抗肿瘤。
甲状腺结节:加夏枯草、玄参散结。
肝火犯胃(妊娠呕吐):去黄芩、黄连,加吴茱萸制肝和胃。
五、总结与评价历代医家对柴胡清肝汤的化裁,均围绕**“肝郁、血虚、火毒”**核心病机展开:
外科领域:侧重解毒散结(如《外科正宗》《外科真铨》);
内科与儿科:注重调和肝脾、兼顾扶正(如《医宗金鉴》《保婴撮要》);
现代扩展:结合活血化瘀、抗肿瘤思路,体现“异病同治”的中医特色。
(注:具体古籍原文需参考《外科正宗》《医宗金鉴》等原书。)
另附方详解:
一、方剂出处此方基于《医宗金鉴》柴胡清肝散的加减化裁。二、方剂组成与配伍解析药物组成银柴胡、栀子、连翘、生地、胡黄连、赤芍、龙胆草、炒青皮、生甘草,加灯心草、竹叶为引。
方解君药:银柴胡、龙胆草
银柴胡:甘凉,清退虚热,尤擅清肝热(《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》载其“治劳热骨蒸”)。
龙胆草:苦寒,泻肝胆实火,清下焦湿热(《本草纲目》称其“除肝经湿热”)。
配伍意义:二者共清肝胆郁热,一清虚热,一泻实火,针对肝经湿热或肝疳化火之证。
臣药:栀子、胡黄连、连翘
栀子:苦寒,清三焦火毒,导热下行(《伤寒论》栀子豉汤法)。
胡黄连:苦寒,退虚热、除疳热,善治小儿疳积发热(《医宗金鉴》用于肝疳)。
连翘:清热解毒,散结消肿,针对热毒疮疡(《外科正宗》用治鬓疽)。
佐药:生地、赤芍、炒青皮
生地:甘寒,滋阴凉血,防苦寒药伤阴(《景岳全书》云“壮水制火”)。
赤芍:凉血活血,散瘀止痛(《本草纲目》谓其“散邪血”)。
炒青皮:疏肝破气,消积化滞,助柴胡疏解肝郁(《本草备要》称其“破滞气”)。
使药:生甘草、灯心草、竹叶
生甘草:调和诸药,清热解毒,缓急和中(《伤寒论》经典调和药性法)。
灯心草、竹叶:甘淡渗利,导热从小便出(《温病条辨》导赤散思路)。
三、主治与核心病机主治:
肝疳(小儿疳积化热):症见目赤、耳疮、腹大青筋、消瘦发热。
肝经湿热:胁痛口苦、头面疮疡、小便短赤。
病机:肝郁化火,湿热内蕴,兼阴血不足(虚实夹杂)。
四、配伍特点清泻结合:龙胆草泻实火,银柴胡清虚热,栀子、连翘解毒,胡黄连除疳热。
气血同调:赤芍活血,生地滋阴,青皮行气,体现“气行则血行”之理。
导邪外出:灯心草、竹叶利水导热,使邪有出路。
五、与《医宗金鉴》原方的差异《医宗金鉴》原方为:银柴胡、栀子、连翘、生地、胡黄连、赤芍、龙胆草、甘草,主治小儿肝疳。本方增加了炒青皮(增强疏肝破气)、灯心草、竹叶(强化利湿清热),可能针对湿热更甚或兼气滞者,属临证化裁。
六、临床应用建议适用病症:小儿疳积发热、慢性肝炎、带状疱疹(肝经湿热型)、头面顽固性痤疮。
加减化裁:
热毒重:加金银花、蒲公英。
阴虚明显:加麦冬、玄参。
腹胀纳差:加焦三仙、鸡内金。
总结此方以《医宗金鉴》柴胡清肝散为基础,融合疏肝、清热、利湿、养阴之法,主治肝经湿热与疳积化热证。临床需根据患者体质调整药量,并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